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工业电器网>资讯列表>关注两会|新能源汽车备受青睐 来看看代表们提了哪些提案

企业推荐

更多

关注两会|新能源汽车备受青睐 来看看代表们提了哪些提案

2022年03月07日 17:43:33 人气: 115 来源: 兴旺宝整理
  近年来,在碳排放压力的影响下,各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在我国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份额逐年提升。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占整体乘用车市场份额提升至8.5%,较2020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331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3%,超过欧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自然也受到了广大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在全国两会期间也多次被提及。
 
  2022年3月5日,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在“缺席”一年后被再次提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同时,多位人大代表也就新能源汽车为话题,给出多份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带来的4份提案,就有两条涉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分别是:《关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自2021年3月宣布造车以来,当前的小米正按照“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两条腿走路,围绕新能源车的系列建议,成为雷军今年提案的一大特点。
 
  在关于建设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的提案中,雷军建议:建立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全局指导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制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方法;建立新能源汽车碳足迹行业数据平台;完善碳足迹认证、评级及激励机制。在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大功率快充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中,雷军表示,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雷军建议:强化政策引领统筹推进大功率快充网络规划布局;组建国家级创新合作平台,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建设服务保障,推动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普及。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公布了两项建议,分别是:《关于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的建议》及《关于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的建议》,与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有关。他指出,甲醇汽车符合“双碳”要求,能有效推进交通领域碳减排工作进行,如能够获得与新能源汽车同样的政策支持,将带动更多企业来投入研发。
 
  关于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他也强调,与充电桩模式相比,换电模式补能更快、成本更低,但目前换电站的建设远比充电桩布局速度要慢。因此,整个换电生态建设需要配套政策、通用化标准等来支持,以实现技术突破,促进换电模式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基于对制造业的深度实践和调研,提出了十三项议案建议。其中,聚焦新能源汽车他提出:《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纳入碳交易管理》、《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维护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定发展》。针对这两个方面,尹同跃建议:一、工信部等部委重点研究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将它作为鼓励传统车厂转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二、扩大碳交易行业范围,将汽车行业包括在内,让汽车企业参与CCER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三、鼓励跨行业企业通过碳市场交易推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汽车行业将受惠跨行业碳交易得到转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经济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集团副总经理丁士启也建议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继续免征购置税车船税至2025年,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保障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制定具体措施,细化方案,科学规划,结合发展,围绕现实需求,利用各种资源,完善充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解决新能源汽车普及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代表就新能源汽车与数字发展、新能源汽车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建议。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大量提案不难让我们看出新能源汽车市场所受关注度之高。政府在保持政策连续稳定性,鼓励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在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的问题时,也以低碳生产生活为己任,关注“碳足迹”、“碳中和”、“碳交易”等,共同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越来越了解,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多方的促进下,相信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会继续蓬勃发展,焕发更多生机。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双碳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