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工业电器网>资讯列表>物理研究所研究发现锂电池中过渡金属离子串扰效应

企业推荐

更多

物理研究所研究发现锂电池中过渡金属离子串扰效应

2025年11月23日 14:16:45 人气: 4512 来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过渡金属(TM)氧化物正极具有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优异、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然而,在循环过程中,过渡金属离子从正极溶解进入电解液,随后通过电迁移到达负极附近并沉积在负极颗粒表面的界面膜(SEI膜)上,这一过程称为串扰效应。已有研究表明,过渡金属离子可能破坏并重构负极SEI膜,引发负极界面持续增长,导致电池容量衰减,但潜在机制存在争议。因此,明确过渡金属离子在电解液中的存在方式,在负极侧的沉积形式与在SEI膜中的组成,以及过渡金属离子如何诱导SEI膜增长,对于理解串扰效应对SEI膜性质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团队,采用冷冻电镜技术,剖析过渡金属离子Fe(来自LiFePO4正极)和Mn(来自含Mn氧化物正极)的串扰效应,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过渡金属离子进入电解液后,优先与电解液中的溶剂配位形成类似“溶剂-TM”,提高了电解液还原电位,并催化电解液发生双电子还原反应,使过渡金属离子以有机络合物形式沉积在SEI膜中。过渡金属离子对电解液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导致更多副反应发生和额外气体释放,破坏SEI膜完整性,使得电解液不断渗透至负极表面进而被分解。因此,在循环过程中,持续的界面副反应消耗活性锂离子,致使SEI膜呈现出“自下而上”生长模式。同时,增厚引起电池极化增加。研究还证实,过渡金属离子价态越高,对电解液的催化作用越显著,产气越多,导致SEI膜增长速度加快,使电池性能衰减越快。
 
  团队基于对过渡金属离子在电池退化中作用机制的理解,提出两个降低有害影响的策略。一是采用与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能较低的溶剂作为电解液成分;二是在电池化成阶段构建具有更优电子绝缘性的致密SEI膜,以抑制溶剂化过渡金属离子向负极扩散,并阻断其对电解液的催化还原反应。
 
  上述研究更新了关于过渡金属串扰对SEI性质和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认知,为提高电池循环寿命提供了潜在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过渡金属离子串扰效应作用机制
关键词: 锂电池,金属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