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工业电器网>资讯列表>高校与科研院所发力:锂电池核心难题如何被突破?

企业推荐

更多

高校与科研院所发力:锂电池核心难题如何被突破?

2025年10月29日 14:24:51 人气: 18422 来源: 仪表网
  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能源存储的核心载体,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面临回收难题、性能瓶颈与技术升级等多重挑战。
 
  西安交大:锂离子电池回收的创新突破​
 
  (一)熔融盐辅助修复策略​
 
  西安交大王鹏飞教授课题组提出熔融盐辅助修复废旧正极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火法冶金高能耗、湿法冶金污染环境的行业难题。该策略通过结构调控实现废旧正极从岩盐结构向层状结构的转变,再生正极 200 次循环后比容量达 125.1 mAh g⁻¹,与商用产品相当,组装的软包电池 5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 78%,为锂电池回收提供了低污染、高价值的商业化路径。​
 
  (二)高效失效正极再生技术​
 
  郗凯、丁书江等教授团队联合提出基于 Li⁺准 Grotthuss 拓扑化学传输的再生策略,攻克了传统熔融盐回收中预锂化效率低、材料易发生不利相变的问题。通过优化锂离子传输机制,大幅提升修复均匀性与效率,再生材料电化学性能媲美商用产品,为失效正极规模化再生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锂电池材料性能提升的探索​
 
  北京大学潘锋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报道的研究成果,针对性解决了高压钴酸锂在 4.55V 以上电压下界面退化、容量快速衰减的核心难题。通过电解液添加剂调控界面化学,构建稳定的固态电解质膜,使钴酸锂实现 220 mAh g⁻¹ 的超高放电容量,2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 97%,显著提升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为消费电子、无人机等领域的电池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中科院物理所: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 - 固界面接触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团队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 - 固界面接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一举破解了制约该技术实用化的核心瓶颈。此前传统方案需依赖超过 50 个大气压的外部加压维持界面稳定,导致电池笨重且存在安全隐患,而低压力下电极与电解质又易出现孔隙裂缝,引发性能衰减与锂枝晶风险。​
 
  团队开发的动态自适应界面(DAI)技术,通过在硫化物电解质中预置可迁移碘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可原位形成富碘界面层,像 “自我修复” 般主动填充缝隙孔洞,实现电极与电解质的自适应紧密贴合。搭配自主研发的拓扑强化负极(TFA) ,以三维纤维状骨架将金属锂体积变化率降至传统负极的 40%,耐受压力范围拓宽至 0-50 MPa,临界电流密度提升 3.6 倍。​
 
  两项技术联用使全固态软包电池实现零外压稳定循环,原型电池经数百次充放电后性能仍远超同类产品,未来有望实现 500 Wh/kg 以上的能量密度,让电子设备续航提升两倍以上。美国固态电池专家王春生评价称,该成果为全固态电池实用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将加速其在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这些成果不仅破解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痛点,更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深远价值,为清洁能源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 锂电池,固态电池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