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工业电器网>资讯列表>12家新能源产业链核心单位共建 武汉动力电池低碳循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成立

企业推荐

更多

12家新能源产业链核心单位共建 武汉动力电池低碳循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成立

2025年08月25日 09:01:15 人气: 17652 来源: 格林美
  2025年8月15日,由格林美、武汉动力再生、岚图汽车、中创新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12家新能源产业链核心单位共建的武汉市动力电池低碳循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下称“动力循环实验室”)在格林美(武汉)城市矿山低碳产业园揭牌成立,成为武汉2025年首家设立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标志着武汉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在格林美等优秀产学单位的加持下迈上了联盟发展的新阶段。武汉市委常委、长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俊勇,市科技创新局、市经信局领导,以及来自高校、企业和媒体的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了活动。
 
  动力循环实验室由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龙头企业武汉动力再生牵头,深度协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顶尖高校科研力量,并广泛吸纳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回收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领军企业,构建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放大与商业化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旨在破解资源瓶颈与回收难题,推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循环利用。
 
  国家能源金属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格林美集团董事长、动力循环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许开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动力循环实验室的挂牌是绿色时代的开端,标志着格林美武汉园区开启绿色新征程。他回顾了公司自2008年以来在电池回收业务领域的深耕历程,并对市委、市政府、长江新区、新洲区及学界、媒体长期以来的支持与信任表示感谢。许开华教授指出,电池回收是国家重要的资源与环境安全战略,也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我国钴、镍、锂等关键资源的稀缺,未来必须依靠回收来保障战略资源安全。他预测,到2030年,退役电池中回收的镍、钴、锂将能满足30%的需求,到2040——2050年,循环材料将成为主流供应;预计全球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将在2030年形成3000亿元产业规模,到2050年达到万亿级。
 
  围绕实验室建设,许开华教授提出了三大目标:1)打造世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创新中心,突破技术瓶颈,铸就全球核心竞争力;2)成为世界回收与再制造的产业中心,通过数字化平台和供应链构建,开拓电池再应用场景;3)更要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实践中心。并明确了三项任务:建成华中新能源后市场维护中心、全球回收碳税汇算清缴中心以及全球电池护照数据中心,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他指出,实验室的建设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果,只有在大武汉这样肥沃的土壤上才能实现。循环的时代已经来临,武汉的循环产业之路将越来越宽,武汉的绿色发展之路也将越来越光明。许开华教授呼吁大家携手共进,共同走向电池循环的绿色未来!
 
  武汉市委常委、长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俊勇代表长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动力循环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实验室的揭牌标志着武汉市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动力循环实验室将聚焦动力电池低碳循环领域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整合“产学研用金”各方力量,致力于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全球性难题,为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贡献“武汉智慧”和“新区力量”。
 
  活动现场,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动力循环实验室主任张宇平博士介绍了联合实验室的产业图谱与分工、发展定位及愿景、十大重点攻关项目及预期成果。他指出,实验室将推动成果转化,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探索打通“样品—产品—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胡军宣读了联合实验室组建通知,许开华教授为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实验室及产业链企业代表进行战略签约。随后,许开华教授与市区领导共同为实验室揭牌。活动还邀请了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杰青黄云辉教授和李淼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内容涵盖高比能高安全电池材料与人形机器人赋能产业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
 
  此次动力循环实验室的建成,是格林美与“中部支点”武汉产学联盟携手探索科研创新的关键落子,也为格林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动力电池低碳循环战略打下了高质量联盟合作的基础。
 
  原标题:武汉动力电池低碳循环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成立 | 打造动力电池回收新高地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